今年中秋,他们换个环境和感觉
“这个房子本来就是村子中的民宅,吃饭、住的也都是跟家里一样的形式,还有个小院子,感觉就跟住自己家里一样!”今年89岁的一位住院老人这样告诉记者。在这儿的四年中,老人喜欢每天在院子里散散步,和身边路过的村子里的人说说话,“因为环境熟悉,人熟悉,所以一切都跟家里一样。”
不过,随着托老所的拆除,他也将和其他的老人一起离开,去一个新的地方开始晚年生活。偶尔,他会打听下新地方的条件怎样。当听说新地方更宽敞,设施更好时,老人显得很开心,也很期待,“离开住了几年地方,去新的地方过中秋,不知道会怎样。”
一边忙碌的老曹则告诉记者,老人住习惯了原来的地方,开始可能要适应下。因为新的地方,更像一个社会养老院,原来那种“家庭”的感觉可能要淡点。而为了营造更好的环境,他正在申请能够把周边的环境改造下,希望能够给老人提供一个更好的室外场所,“我是希望,能够扩大自己的事业,将来管理一个有着100多位老人的养老院,是我的目标。”
对于在滨湖区夕阳托老所住了4年多的司老伯来说,今年的中秋节不同寻常,他将和其他20多名老人一起,搬家到新的养老院去住了。因为这里要拆迁,原先的养老院将被拆除。昨天记者了解到,在这处无锡首家“家庭式”养老机构中,原先有30多位入住老人,这次他们中的一部分将分流到其它地方,一部分人将跟着托老所的曹所长一起去新地方。而无锡目前罕见的“家庭养老院”,也将迎来发展的一个转折。
“家庭养老院”的最后时光
“我从7月份就开始忙新地方的装修,还要顾着这边,下午还要去民政局老龄委办事,最近特别忙!”见着夕阳托老所所长曹大可时,他显得是气喘吁吁。老曹告诉记者,最近为了养老院搬迁,他快忙死了。因为搬迁都要自己亲自操办,人手不够,而且考虑到不能一次性搬过去等原因,还有老人要分流到其他养老院,需要办理手续。此外,新地方环境的改造,设施的添置,都让他忙得有些找不着北。“就希望能一切顺利,老人们今年的中秋能搬过去,到一个新的环境中过节。”
6年多前,在多方的支持下,下岗的曹大可在自家的院子里开起了养老院,开始了自己的养老事业。因为用的是自己的宅院,工作人员也都以家里人为主,所以当时的人们送了个称呼,叫“家庭”养老院,在当时的无锡也算是独一无二了。三年前,记者到这个托老所采访,那时入住的老人已经有30人,在全家人的努力下,“家庭”养老院倒也办得很红火,甚至还专门聘请了几位下岗工人为护理工。
今年上半年,因为周边建起了安置房小区,老曹的托老所也处在拆迁的范围内。养老院要搬到哪儿去?老人们怎么办?尤其是想要找个新地方,还真是难。“现在对于养老事业的扶持,优惠地批一块地是可以的,但需要投资者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投资。我们这样的小机构,自然是没办法,这样自己重新再找个地方盖房子,再自己做,就不现实了!”最终,几经周折老曹才在望山路一带找到了一个地方,得以能够继续自己的养老事业。但是,他是以管理者的身份,而不是原来管理者和所有人集于一身。不过,他仍想着有一天能够继续自己干。